一個關於混血樂器的故事Cornetto

--

這是一個關於混血樂器的故事,Cornetto、Cornett、Zink不是一般大家管樂團認識的短號Cornet,而是一種五十年前左右被復活的古歐洲管樂器,流行於西元1450到1700年左右,十七世紀末義大利巴洛克作曲家Pietro Baldassari(1683–1768after)甚至為它創作了一首三個樂章的奏鳴曲,此作品現在仍在古典小號圈非常熱門,時常有人在音樂會上演奏,而巴哈也在很多合唱作品當中讓Cornetto和女高音同個聲部齊奏。高音域的Cornetto家族中還有親戚次中音的Lizard和低音域的蛇號Serpent(一個是蜥蜴、一個蛇,都是爬蟲家族…),然而最常與Cornetto一起合奏的組合為Sackbut(一種古代長號)和女高音。

Cornetto的樂器本體接近木笛或是古長笛,通常使用蘋果樹、櫻桃樹、黃楊木等製作而成,外部則包覆皮革,管狀的樂器身上有七個音孔,發聲原理則跟現代銅管樂器完全一樣,特殊的外觀更有特別的象徵意義,黑色代表了死亡,樂器上端菱形紋路為蛇的圖騰,而蛇在歐洲的文化有更新和重生的象徵,而樂器尾端為八角形(∞)則代表永恆,一次呈現三種象徵分別是死亡、重生和永恆。號嘴接近小號的號嘴只是又小了很多,有趣的是古代很多圖畫中演奏者和現代一些演奏家使用嘴角來演奏而不是像小號通常放在嘴唇中間的位置,有一說是因為嘴角可以演奏更細緻的音色。

身份特殊的Cornetto在音色上也非常不同,像是非常溫暖柔和的高音小號和木管樂器的混和體,在有大量殘響的教堂中又非常接近人聲的聲響。演奏風格則跟傳統銅管是兩個世界,大概原因除了製作材質的不同,還有Cornetto因為樂器體跟木笛類似,可以非常快速的演奏音階和半音階,這點跟同年代的銅管樂器相比非常不一樣。如果典型的銅管樂器聲響像個彪形大漢,厚重而有壓迫感,Cornetto則是氣質的淑女,輕柔高雅又非常靈活,實在除了發聲原理一樣都不該繼續跟銅管家族廝混。我在歐洲讀書的期間也有多位老師教導我們在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的曲目演奏上,要學會像Cornetto那般輕巧的吹奏風格,而不是典型銅管較為沉重的詮釋方向。

自從疫情又來了的第一天,突然少了很多小號上的曲目需要練習,就來把之前收藏的Cornetto從頭開始練練,兩個星期把基礎教材慢慢一點一點練,練習的心得就是,如果自然小號是很難吹對音,Cornetto這方面不會很難,難的則是手指非常難控制好,不光光是平常吹小號左手荒廢太久笨得很,右手因為樂器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光是要按滿所有的音孔都很難,中指和無名指的距離實在遠到懷疑人生,音準也是非常挑戰,仔細讀課本也才知道樂器製作目標不是使用平均律,而是當年使用的中庸全音律(meantone temperament),從中也學到些有趣的音律歷史。

資料參考了

How to play the Cornett

by Jeremy West and Susan Smith

Youtube非常多精心製作的介紹影片

#小號#古樂#trumpet#音樂#古典音樂

--

--